查看原文
其他

在深40年:华森设计 HSA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2-04-24


华森设计2005年

在深圳南山区后海的项目分布图

肖蓝

XIAO Lan


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2020年11月

《特辑:深圳城记 实践卌年》

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文末二维码


公司初创

深圳拓荒

华森设计40年的发展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是同频的。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的项目大都为公共建筑,那时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起步的时刻,这些项目代表了深圳在其特区建设初期的城市形象。1992年邓小平南巡进一步肯定了经济特区发展的方向,此时的华森也开始快速成长。


华森是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部院)和一家香港公司联合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建筑设计企业,是建筑设计行业改革开放的一次成功实践。


1980年,来自于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的几位建筑师,以蛇口的一栋住宅楼为办公场所,参与深圳的项目建设。特区成立初期的深圳,也正从小渔村和工业区起步,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华森设计建成的第一座酒店——南海酒店,背山面海遥望香港,是当时深圳规划的重点大型项目,也是深圳首家五星级酒店,1983年建成后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成为了当年蛇口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在当时,深圳的第一批城市管理者带着国家政策前来拓荒,选定了罗湖中心区2km2作为深圳起步的城区范围,罗湖区从空白土地上拔地而起,华森设计的第一座钢结构高层建筑就在这个范围内。


城市发展初具规模后,又开始了体育场馆、医院等高标准的特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当时这些项目,很多都是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与华森的专家讨论定案的。


我们设计完成的深圳市中心医院,即如今的北大深圳医院,是深圳的第一座综合三甲医院;深圳体育馆、体育场也是城市的第一座体育馆和体育场。由于华森直属于部院,具有良好的政策领悟能力和技术领先优势,在当时承担了深圳新城建设的中坚力量。华森的前辈们为深圳贡献了技术、经验与智慧,也成就了华森设计的品牌。


做“华森人”

落户深圳

华森起步的前十几年,全体员工包括我本人,都是从部院分派过来的。公司实施轮换制,每两年从部院里轮换一次,由于兼具良好的实践平台与“港客”待遇,到华森工作的机会十分抢手。因此在当时,一些比较优秀的设计师被轮换到华森。也正由于这样的机制,华森在深圳享有极好的口碑。


华森的施工图传承了部院的施工图做法,也为深圳建筑行业提供了施工图深度的范本。可以说最初参与建设深圳的这些华森前辈,奠定了深圳较高水平建筑设计的基础。


1995年我来到华森的时候,深圳各区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公司所处的蛇口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工业区,由招商局主管,有自己的工业产业、医院、学校、体育场、图书馆和邮政局,布局舒缓,像一座封闭的欧洲小镇。华森提供了家一般的生活照料,使我们感受到自由、舒适的工作、生活氛围,这也是深圳一直保持的吸引力。


从蛇口到深圳市区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会经过华侨城。华侨城在一片空地上开发主题公园,从锦绣中华到民俗村,再到世界之窗,逐渐建起区域配套的生活设施,把蛇口与深圳市区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一直到2000年前后,深南大道贯通、滨海大道建成,我们才把蛇口看成了深圳的一部分,深圳的整个东西区域被真正串联起来。


在我看来,20世纪90年代是华森品牌提升的黄金时期,华森用部院较高的技术水平投入城市建设,各个项目始终由优秀的建筑师推动,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建筑设计的水平。随着深圳城市生活设施的完善,大量人才定居深圳,各大设计院也在深圳建立分院,逐渐开始本土化,使得深圳所展现出来的城市建设水平代表了本土设计行业的真实状态,不再是早期其他地区技术输出的结果。


华森人的落地过程与深圳本土化进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公司在1997年拥有了人事权,开始自主招聘。从部院派驻的最后一批团队,逐渐在深圳落地生根;其他员工由华森继续从“老八校”招聘,不再从部院派出。当时的深圳本地人很少,令深圳与国际化城市的中心区CBD有些相似,在工作日运转得热火朝天,但节假日的时候大街上往往空无一人。


这种现象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慢慢改善,开始有人选择留在深圳过年,或把父母、亲人接到深圳来。现在的深圳,每一天都很繁华,节假日时也不再会是一座“空城”。经历了40年的发展,深圳最终成为了一个运转有序且活力充沛的城市。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众对居住环境提升的需求逐渐凸显,华森将业务发展方向转向住宅,从1996年起逐步加大住宅项目的比例;而20世纪90年代城市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也为房地产市场及建筑设计领域创造了巨大机会。


1995年起,深圳的房地产市场率先起步,其模式逐步向全国辐射,这是深圳房地产加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实践机会。我进入华森第二年,就接触到年轻的深圳万科地产团队,参与到万科城市花园项目设计中,开始研究居住环境提升和居住模式改变的方法。此项目建成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金奖,是历史上住宅项目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

1996年设计的万科城市花园

在1998年华森与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举办的全国住宅研讨会上,我对住宅项目的一系列亮点做了介绍,第一次提出人车分流、住宅首层架空、半地下车库等新的概念。深圳城市花园开发成功后,万科将这一模式植入到其他城市,很快风靡全国。


由于深圳地处对外开放的窗口,为提升人们的居住品质,我们赴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考察取经,并将其中成功经验在深圳进行试验推广——先后推出了围合布局、花园社区、创新户型、飘窗设计等理念和设计方法。


这些创新在深圳的第一次尝试,也成为其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首秀。1995—2005年,是深圳房地产、也是中国房地产腾飞的10年,华森也因此获得了大量优秀的居住项目机会。


向外拓展

开放实验

2005—2020年,深圳的房地产开始进入步发展阶段,业务模式和规模同步拓展。为满足民生需求,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逐渐加大力度。华森也相应地进行了业务方向的调整,不再是以房地产业务为主,而转向综合发展超高层办公、酒店、综合体和文化建筑板块。


华森经历了飞速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5个人,到目前规模基本上稳定在1,000人,实现了40年200倍的规模拓展。与近年快速壮大的民营设计院不同,华森作为一个央企,其发展一直跟随着国家步调,我们希望继续积淀、厚积薄发,用步增长的速度参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深圳的社会构成是多元、包容的,政府提供着友好的营商环境,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同样能得到发展的机会,对年轻的创业族群更是给予了多方位的支持。


深圳品牌在发展中向外辐射。由于深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城市定位,深圳的任何一个好品牌,基本上都会辐射全国,包括科技产业、服装设计、动漫游戏、房地产等,这些品牌的快速输出,带动了内地城市相应领域的发展。华森也顺应大潮,从1998年起,用了约17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起10个分支机构。


对于各个分公司的建设,华森也如自己的成长模式一样,先派一个核心团队到当地城市工作,再逐渐落地,实现本土化,因此输出的设计质量与服务标准都是统一的,践行着“华森出品”的技术标准。


深圳企业输出的服务与技术水平,在很多城市是极具竞争力的。例如华森的广州分公司近年屡获省级勘察设计奖项,杭州分公司在施工图品牌上居城市前三,南京分公司曾经连续获得南京市的设计质量第一名,都为华森的品牌增添了亮色。


随着城市文化设施向多元开放实验,华森的运营模式也在实验与更新。我自己陪伴房地产业主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住宅设计,也随着分支建设节奏去杭州拓展市场,当自己的主要工作回到深圳的时候,深圳正在建设新的CBD。


第一批城市管理者选定的罗湖区范围已然被高楼填满,交通成了大问题。于是深圳市政府决定将城市重心西移至福田区。当时的福田区还是一块空地,正在建设新的深圳中轴线,我参与中心区规划的两个项目,其中之一是深圳书城。深圳书城总共80,000m2,单层占地40,000多m2,是当时新华书店在全国最大的店面,也是全球单层面积最大的书城。

2003年设计的深圳中心书城

 © UABB(摄影:张超)

深圳书城设计为一个多元的文化综合体,将阅读、文创、休闲和餐饮等在此融合,以其他产业来支撑文化产业。因此在后来内地书店面临关门潮的时期,深圳书城还能保持良好的运营。在深圳书城运行了12年以后,因为客流超出了它原本的服务能力,我们对它进行了二次提升改造设计,希望它在深圳经济特区和华森40周岁之际,为其文化事业焕发崭新的活力。


对于建筑实践来说,深圳是一个开放的实验场。深圳两馆,即当代艺术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是我在中心区负责的第二个项目,紧邻深圳书城。2007年通过国际投标,华森作为本地建筑师,与中标的蓝天组合作完成设计。

2016年建成的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经过9年的艰苦工作,这个先锋的解构派实验建筑于2016年底开放展览。虽然建成后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于各专业的设计师和开发建设者来说,完成这样一个极具难度的项目挑战,让我们颇具专业上的成就感。最后呈现出来的建筑空间因复多变而成为网红,吸引了很多业外的人专门前来打卡,也展示了深圳对于文化建筑的包容性。


与城同频

携手未来

从2012年起,深圳开始开发前海,华森也深度参与,构建未来城市。公司中标了前海建筑与景观设计协调平台,负责前海所有项目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和政府一起,共同布局“前海一张图”。2018年习总书记莅临前海考察时,华森的建筑师参与了接待任务。


深圳现在的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医疗需求压力相对较大,这是由于在城市发展早期,医疗设施的建设并未得到重视。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如2020年新冠般重大疫情的来袭,对深圳的威胁将是巨大的。随着城市人口突破2,000万,教育压力也在持续增大。


近年来,深圳开始大力建造医院和学校,华森也于今年建立了自己的医疗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中标了泰康前海医院和第22高级中学项目,同频着深圳的发展节奏。


跟随国家战略,华森从2018年开始研究建筑师主导的正向绿色建筑设计,我们科研组创立了科研课题“绿色100”,现已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华森还成立了绿色建筑研发中心,希望从建筑师角度在设计初期就开始践行绿色设计理念。


相比起以评价标准影响绿建,这样的策略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这是建筑师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希望探索出新的绿色设计方向。华森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跟随着国家与深圳的有序发展,不断调整和布局。


建筑设计行业作为基础支撑学科,如果能够保有良好的技术和品质,在市场中就会有一席之地。希望建筑设计行业在未来的10年、20年有新的发展,而华森能够始终站在深圳设计行业的第一梯队,最终成为我梦想中的“百年老店”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华森设计提供。


新媒体编辑 / 阿凡

视觉 / Sai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推荐阅读 -

- 刊物介绍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